诚信文化丨从唐高祖李渊入手,探究唐朝为何很看重“诚信”?

文章来源:涛哥说评书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05-22
0
17

我国自古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许多诚信人物及故事广为传颂。今日,小编带大家穿越古今,追寻体味文明古国的诚信记忆。

诚信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十分重要,一个没有诚信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相同的,诚信对一个国家的存亡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如果诚信体系建立得不够完善,那么在与别国、与百姓建立关系的时候就显得十分困难。

古代众多王朝中,唯有1300多年前的唐朝最看重国家诚信体系的建设,这也是唐朝发展越来越好,成为我国古代最繁荣的封建时期的重要原因。那么唐朝究竟是如何对待“诚信”二字的呢?

在政治上,严格遵守诚信执政的要求,上层官员坚定信念,为国效力

李渊对于诚信的重视让历代唐朝统治者有迹可循,纷纷效仿

在隋朝末年的时候,李渊一直在着眼于收拢人心,这一点对于建立一个政权相当重要,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才能够成就一番霸业。

wps_doc_2.jpg

李渊当时这样想的,也是如此实践下去。在公元617年,李渊到了西河一带,当时在那里犒劳小官吏和百姓,受到了人们的爱戴,这种小事其实每一个想成就事业的人都可以做到,但最终只有李渊想起并且付诸实际。

当时因为情势的需要,李渊还任命了许多官员,不过那时候任命官员并没有那么方便,在《唐志》中记载,“补官者皆给以符,谓之告身”,这句话说明当时如果想要任命官员就必须拿出“告身”这样的证明。李渊在这种比较紧急的情况下哪里可以找到“告身”,索性自己用笔写下了个证明。

那些被任命的官员都愿意相信李渊,所以没有拿任何证明材料就去上任了。这一点可以看出诚信在李渊身上被实践得非常好,李渊和官员之间配合默契,彼此信任,这也是后来唐朝如此繁盛的原因之一。

信任不仅仅是同僚之间的事情,上升到国家层面就成了君王和臣下之间的约定,那时候“受官皆不取告身,各分(李)渊所书官 名而去”,这是《资治通鉴》里的描述。那些没有合乎常理的安排就这样在彼此的信任之中被淡忘,官员们没有“告身”也愿意为了李渊前仆后继,这是君王个人魅力的体现。

唐太宗李世民对诚信的亲身实践把这一美德推向高潮

李世民是比较聪明的人,他能够在两位兄弟之间脱颖而出成为君王就可以看出他的厉害。在公元626年继承皇位之后,他就想着要解决之前看到的问题,其中就包括整顿吏治。没有继承皇位的李世民就已经看到了很多官员贪污、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的事情。这让李世民发誓,等到他继承皇位一定要好好解决这些贪官问题。

wps_doc_3.jpg

思前想后他决定用挖坑的方式去试探官员,他派遣身边的得力助手去贿赂一些官员,果然有人被查出来了。李世民非常生气,当时就要把他们绳之以法,但是裴矩及时阻止了他。

原来裴矩认为,李世民用计谋去坑害自己的下属官员是不诚信的行为,他们如果是真的受贿了,那罪该万死,可是如果被皇帝挖陷阱发现的,就不能这么处理了。是皇帝有错在先,没有道德的行为是不会被民众认可的。

当时李世民刚继承皇位,根基还没有打好,如果就这么冲动的解决了事情确实不太妥当。思虑片刻唐太宗立刻知错就改,表示即使要严于律法,但也得考虑诚信问题,裴矩因此被表扬了一番。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唐太宗李世民其实是一个很明事理的人,如果不是李世民,裴矩可能就会因为这样的直言不讳而受到处罚。

同样的,在贞观年间,魏征的出现也让李世民收获了不少。魏征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大臣,敢于进谏是他出名的重要原因。他就曾经对李世民说,我认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德行,君王的德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在德行之中有一点又更加重要,这就是诚信。建立比较好的诚信体系能够帮助君王收揽更多能人志士,从而更好的维护统治地位。

wps_doc_4.jpg

《贞观政要》中这样记载魏征的奏书“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 惟在于诚信。”后来他又有所补充——诚信建立了那些你的臣民就不会有二心,德行有了远方的人也会过来辅佐陛下。这就是当时唐朝对于诚信非常重视的体现。

几乎每一个敢于直言的大臣都对皇帝这样建议。当然,唐朝的皇帝也是个个绝顶聪明,不会计较他们对自己指手画脚,而是虚心纳谏。

唐朝初年这样的官场风气也影响到下层百姓的生活,皇帝以身作则给予百姓最好的榜样效果,所以百姓也纷纷效仿,一时间繁荣昌盛的局面席卷整个唐朝。

社会风气良好,百姓诚实守信,使得在那一时期唐朝的社会稳定和谐

国家有这么守诚信的官员和皇帝,那么百姓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在公元626年春天,刚好下了一场春雨,这样的季节非常适合播种,但是在牢里的囚犯只能看着这样的好机会白白流失,家里有老婆孩子的更是着急,想要回去帮忙。

那时候万泉县的县臣也很是着急,他同意囚犯先回去忙自己的农活,等到忙完之后再回来坐牢。约定的日子到了,很多人都觉得这样的做法实在太荒谬,怎么会有人亲自送上门来坐牢,结果当时这样的执法感动了囚犯们,个个忙完活就回来了,一个也不少。这样的历史事件也记录在《资治通鉴》之中,被后世广为流传。

wps_doc_6.jpg

不仅如此,还有死囚犯也得到了这样诚信的考验,那时候的死刑犯是要在秋季问斩的,所以过春节的时候不能和家里人团圆。唐太宗居然把死囚全部放出去,让他们回家过年,“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 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死囚犯不同于普通罪犯,本身就是干了大逆不道的事情,怎么可以相信他们会白白回来送死呢?

这样的风险实在太大了,放走这些谋财害命的人,唐太宗好像丝毫不着急。这样的自信也引得当时很多人称赞。果然,到了秋季的时候死囚犯三百九十个人每个都回来了。唐太宗被他们的诚信行为打动,将他们的惩罚减轻不少。

这样的事情唐朝还发生过很多,这些不过是其中一两点而已。那时候百姓对诚信的重视和君王差不多,比如怨诗《江南曲》就曾说,怨妇情愿嫁给那些弄潮人,也不想嫁给没有诚信的商人,商人不会准时回家,但是潮水的涨落都有一定规律,它们是讲诚信的。这虽然是一首比较风趣的诗歌,带有夸张的色彩,但是也能体现出唐朝百姓对诚信的要求很高。

为官者和皇帝之间建立诚信关系,君臣配合默契

李世民有两个兄弟,分别是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按照常理来说,为了争夺皇位三个皇子之间关系应该非常难,其实事实也正是这样,但是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对待哥哥李建成的心腹却并不那么苛刻,这一点体现出李世民的宽宏品格。

薛万彻是李建成在世时的得力干将,为李建成干过不少事情,其中肯定包括对李世民不利的。薛万彻看大势已去十分担心上位的李世民会记仇,所以躲进了深山老林,和几十个兄弟一起藏起来。

wps_doc_8.jpg

李世民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多次请他们出山,承诺不会对他们不利。经过这么几次的试探,加上薛万彻自己暗中打听那些在外的兄弟们的下落,得知确实没有被不礼貌对待,这才安心带着手下出来了。

李世民看到薛万彻,并没有把他绳之以法,反而给他们授予官职,让他们尽心做事,表明自己不会亏待他们。经过多年的相处,薛万彻意识到李世民是个值得辅佐的君王,于是颇有政绩,深受李世民的喜爱。

当初平定突厥之时薛万彻带领的军队立了大功,唐太宗甚至把妹妹许配给了他,这件事情被当时的百姓赞不绝口,都夸李世民是个贤明君主。

不管是在政治上还是百姓的生活中,唐朝无处不体现着诚信的德行。李世民的榜样模范对当时唐朝盛世有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才使得唐朝这么多年久盛不衰,为整个唐朝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好的开端。也为李世民后来的治理埋下伏笔。

只有得到百姓的认可和辅佐才能够取得政治上的胜利,稳定住自己的政权。这一点唐朝统治者一个比一个明白,综合来说,这样的引领作用让整个社会都做到讲诚信,实在难得,所以才会让唐朝有了盛世。

评论
剩余140

版权所有© 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宣传部 北京市朝阳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508364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17182-00001

  • 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