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闽南文化教育在此交融和回响——记中国最早的书院之一松洲书院

文章来源:中国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5-09-26
0
6

在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松洲村,绿水环绕于茂林修竹间,构成了一幅和美宁静的乡村画卷。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与其子曾设行台于松洲,用于驻扎军队、保护地方安宁、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并将中原文化传播到东南地区,逐渐形成独特的闽南文化。中国最早的书院之一——松洲书院,便在唐代的金戈铁马声中诞生,并成为闽南文化发展的养分和一代代学子的精神沃土。

wps_doc_0.jpg

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松洲村的松洲书院。漳州文明网供图

如今,漫步松洲书院内,只见竹翠松苍,殿堂肃穆典雅,鼻尖墨韵飘香。书院内每一丝一竹、一笔一划,都在诉说着文化的厚重与沧桑。在千年的光影里,松洲书院的红砖与条石交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闽南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燃起明灯。

千年书院,缘起在兹

1300多年前,陈元光受命入闽平乱。作为一位文韬武略、博览经书的儒将,陈元光意识到“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学校)”的道理。他建立漳州府并担任首任刺史时,便大力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园708年),陈元光之子陈珦创立松洲书院,并主持学政。

陈珦自幼好学不倦,擅辞赋,多才艺,明经及第。主持学政后,尽管早期的书院较为简陋,规模并不宏大,但陈珦继承父亲的遗志,将松洲书院发展壮大,不仅传授经典,更融入了武功教育,以礼义诲民,还致力于移风易俗。陈珦带学生在北溪水边骑马、击剑、读书、谈论时政,身边是兵营,来听课的有很多兵营的人。船靠岸时,有人从外面慕名而来。漳州郡内优秀的生员每年都被挑选至书院,深入研习“五经”,为尚书省输送人才。尽管当时闽南地区还未有今日之名,且人口稀少、社会秩序尚未完全恢复,然而书院的创建却得到了地方官员的支持,成为当时福建唯一的官办学校,其创办之举在当时的背景下堪称创新之举,标志着漳州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松洲书院成于筚路蓝缕之时,它曾与兵营为伴,后以学习经典为核心,为漳州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大批学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松洲书院迎来了宋代漳州太守朱熹的重要贡献。朱熹致力于振兴义理、整顿郡学,广揽贤士,推动书院的繁荣,使人心肃定,官员们恪守节操。

接续传承,美轮美奂

松洲书院的千年文脉,体现在其丰富的历史印记中。

历史上,松洲书院先建,后增建威惠庙。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时任漳州刺史的陈谟(陈元光之曾孙)在书院前增建威惠庙,祀陈元光及其部将,形成“前庙后院”的独特建筑风格至今。

南宋宝佑戊午年(公元1258年),松洲书院重修过。清同治三年(公园1864年),太平军入漳时松洲书院被烧毁,1934年再次重修两侧廊庑和后殿书院。松洲书院的状况再次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2012年开始,有关部门分期对书院进行局部修缮,对书院内部进行文化提升,细化和完善书院各种功能,净化书院周边环境,至2020年8月基本完工,书院重焕光彩。

wps_doc_1.jpg

松洲书院门前。漳州文明网供图

近十多年来,各级政府多次拨付专款进行分期修缮,复建书舍、讲学堂等,并增建书院史陈列馆、文化公园、跑马场等配套设施,今书院遗址占地面积约15亩,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当地政府规划建设松洲书院文旅小镇和陈元光文化公园,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如今所见,除了前殿和大门未曾重建而以简陋的围墙替代以外,整体基本再现当年概貌。这座典型的三进式书院,散落院内的唐代石雕、石鼓、石柱,以及房梁上造型精美的雕塑,都在诉说着千年的时光。书院门前,一对卧狮背靠门墩静静地守候,显得庄重而威严。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悬的“松洲书院”匾额,下方是一副引人深思的对联:“持清净以临民,守无私以奉国。”该对联正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座右铭,彰显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

wps_doc_2.jpg

书院前的威惠庙。漳州文明网供图

行走在书院,迎面而来的是一股股宁静而庄重的氛围。两侧的廊道延伸开来,仿佛是历史的通道,引领着人们去探寻那深藏的故事。与两边廊庑相连的后殿,是松洲书院的重点部分,殿内正堂挂着一副孔子画像,左手边又立有一尊孔子雕像,后墙排挂着“文、行、忠、信”四个大字,为孔子教导弟子的主要内容。

东首置有茶歇桌椅,墙上挂一士子煮茶图,上头书“朝佩堂”,配对联“导乡民于礼乐,开士子子茅塞”,这正是松洲书院开启民智、传播儒家经典的教育理念。

闽南文化在衣冠南渡时已播下种子,其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千年来,闽南文化在松洲书院历经漫长的锻打,代代传承演进,最终完成时代蜕变,至今仍持续见证闽南文化的繁荣发展。

文以载道,弦歌不绝

环境美,生活靓,还需文化丰。松洲书院的历史文化价值重新引发社会关注,社会各界人士来此溯源,抚今追昔,感念先祖先贤。开漳圣王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每年农历正月十七,当地都会开展“开漳圣王”巡安民俗文化活动,台湾、港澳和东南亚等地的开漳诸姓后裔前来访祖、朝拜,延续千年。

为释放文化传承新活力,当地政府围绕松洲书院保护开发,整合多方文化学者、专业人才力量,共同挖掘新时代书院文化新内涵,打造集文化、旅游、教育、休闲服务于一体的独具畲汉特色的唐风文化村落,为松洲书院在新时代的保护与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注入新活力。

wps_doc_3.jpg

市民游客在书院体验端午习俗等非遗活动。漳州文明网供图

松洲村将党建与支部建设、文化弘扬、生态保护等工作有机融合,成立了乡贤小分队、文化小分队、宣传小分队、巡逻小分队、督查小队等5个志愿小分队,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格局。近年来,创新举办灯谜展猜、人文讲堂、民俗活动、学术讲学、文化嘉年华等活动,不断扩大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吸引大批市民前来体验,推动书院从传统讲学场所转变为开放的文化空间。

千年来,松洲书院发出的书声,散落在闽南大地,金戈铁马化作和风细雨,乡风民风日益醇厚和睦。时光荏苒,如今开放的松洲书院依然书声琅琅,墨韵飘香、熠熠生辉,其发展序曲和强音进一步形成了传播精神文明、传承道德修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全新社会风尚。

评论
剩余140

版权所有© 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宣传部 北京市朝阳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508364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17182-00001

  • 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其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