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开门办思政 学在天地间
博物馆里,北师大三帆中学朝阳学校的学生们透过文物领略光辉历史、了解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亮马河畔,清华附中朝阳学校“模拟政协”社团的同学们通过实地参观,在老师的引导下为城市建设出谋划策;王选纪念陈列室内,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师生举行了“王选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缅怀大师事迹,传承科学家精神;
……
北京朝阳,正以生动的历史场景、独特的授课方式、创新的教学模式,让思政课的面貌焕然一新。
开门办“思政”,既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趋势,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驱动力。作为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试验区,朝阳区围绕课程、师资等进行了思政一体化教育领域的积极探索。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开始打开校门,充分借助各方力量、利用好各类资源,让思政课走出教室,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凝聚起更大育人合力,推动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有滋有味、见行见效。
叩开心门:“大思政”要有大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在位于北小河附近的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内,来自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教师徐杰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热点话题,为选修课学生、青年团校学员等带来了一节别开生面的《中国式现代化概论》专题思政课。
“去年起,学校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开发了专题思政课。”八十中学校长任炜东介绍说,通过大学教师为中学生讲故事、讲理论、讲实践,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在大学老师的讲解下,看似生涩难懂,离我们还有些遥远的课题在这一刻具象化,一种民族使命感与责任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八十中学的学生周湘在上完专题思政课后深有感触,“这门课将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徐徐在我眼前展开,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与胸怀,还为我们种下了爱国奉献的种子,鼓励我们要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为把思政课的道理讲到学生的心坎上,朝阳区用好辖区丰富、优质的高校资源,共同开发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课程,同时,通过开展“模拟政协”“模拟法庭”等青少年创新实践活动,叩开学生心门,达到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今年3月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与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举行的“模拟政协在中传,雏鹰带你看两会”暨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研讨会上,陈经纶中学高二学生陶呈萱将自己观摩北京市“两会”的亲身经历分享给了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她谈到,正是这次经历让自己感受到了政协的重要作用、协商民主的精髓,拓展了视野,明确了责任,也体会到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的重视。
朝阳区将模拟政协活动作为“大思政课”平台,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切实感受协商氛围、了解政协履职,对人民政协制度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不久前,朝阳区启动了“模拟政协”创新育人实践项目,将整合各方资源,建立教育部门统筹、政协组织指导、学校实施、高校支持、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各学校将建立相对固定的青少年“模拟政协”学生社团,聘请区政协委员担任校内兼职指导教师,将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构建朝阳区创新人才培养新样态。
育人不仅是育才,关键在于立德。在朝阳,思政教育也与学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学教育紧密融合。近年来,以王选、王绶琯、钱学森、郭永怀、陆士嘉等科学家命名的特色实验班先后落地朝阳区各学校,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精心打造融合前沿科技知识与创新实践的特色课程体系,探索大中小协同育人的方法路径,激励和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爱祖国、爱科学,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责。
开阔视野:“大思政”要有大平台
当一个地区的思政课走出课本,突破了校园围墙,也便打开了孩子们的视野,拥有了办理想教育、育时代英才的底气与决心。
朝阳区的思政教育不仅停留于教学楼、操场和图书馆,还在医院、企业、博物馆,甚至“以天为盖地为庐”,在泰山之巅、西湖之畔,在茫茫沙漠、辽阔大海,在广阔天地间汲取滋养。
从创新前沿的辉煌成就到乡村全面振兴的奋斗故事,从社区治理的暖心举措到国际舞台的风云变幻,都是思政教育的丰富素材;无论是勇于创新的行业先锋,还是无私奉献的道德楷模,都是内核强大的育人力量;陈列历史的遗迹遗址、收藏文物的展馆宝库,以及展现前沿技术的科技场所,都是广阔丰富的育人空间。
自主负责后勤保障、策划活动、沿途导游讲解、相关课题研究……在北京中学,每学期都会开展“中华寻根之旅”研学活动,组织学生们在旅途中研究学习,从开题,到查阅资料再到形成论文成果,全程实现自我管理,在行走的课堂上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思想的升华;
白家庄小学开设了“品味文化游走北京中轴线”跨学科综合课程,以北京中轴线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载体,通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强调探究与实践的结合、文创与保护的并重,引导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北京厚重的历史文脉,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
思政教育不仅需要走向广阔的天地间,更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
近年来,朝阳区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实践平台等方式不断拓展教育空间,更加紧密地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推出符合学生期待、赢得学生喜爱的课程内容,让“大思政课”“活”起来,提高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朝阳区推进思政教育的核心特征就是一体化、跨领域,以课程体系为例,朝阳区致力于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课程体系,实现思政学科各学段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深度融合,以及思政学科与其他学科育人内容的相互渗透。”朝阳区委教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坚持开门办思政,打开资源共享格局,让各方主体力量凝聚、协同,是朝阳教育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
“我们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学术组织等单位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形成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该负责人说,朝阳区先后成立了教育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科学、艺术两个特色教育联盟,汇聚教育发展合力,提升中小学师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资源在流动,思想在传递。依托这些资源,朝阳区举办“数学节、科学节、体育节、创艺节”四大节,构建铸魂育人“大思政”体系,“同时,我们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其中,为每名学生搭建成长发展平台,全方位拓宽学生成才通道,更让学生从小动手、动脑、热爱劳动,积极、乐观、心理健康。”该负责人表示。
托举未来:“大思政”要有“大先生”
夏日里,朝阳外国语学校的学生齐聚一堂,聆听由创始人郝又明先生为原型的数字人形象讲述的党史、国史和校史故事。这堂融合红色教育与现代科技的思政课,为朝外学子提供了一个更加生动、便捷的学习场域,更传递着对郝又明先生卓越教育生涯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崇高致敬。
“大思政”追求育人无处不可、无时不在、无人不师,要实现这个大目标,并激活大场域的育人效能,教师是关键,特别是在为学、为事、为人方面能起到积极示范作用的“大先生”式教师。这就要求“大思政课”建设既要融入“大先生”,也要培育“大先生”。
与在北京城六区中,朝阳占了“三最”: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国际化程度最高。我们常说,人才是第一资源。在逐年扩大办学规模、做强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朝阳区聚焦“名师、名长、名校”,大力培养教育家型校长、专家型教师,做强做大优质教师队伍。时至今日,朝阳区拥有北京市特级教师285人、正高级教师218人,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占全区专任教师近六成,高层次教育人才总量在全市名列前茅。
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朝阳教育从一个教育大区向特色教育强区迈进的底气。
今年是落实教育纲要的起步之年。《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
如何让教育家精神在每一位老师心中扎根? 如何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每一个教育细节?这是教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
每年的新教师入职培训,师德修养都是第一课。多年来,朝阳教育欣欣向荣、生生不息,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躬耕不辍、守望接力。“从选拔教师之初,我们不仅关注教师的学术造诣和专业能力,更严格考量其道德品质、教育热情以及传递正确价值观的能力,真正将‘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大先生”式教师选拔到教师队伍中来。”朝阳区委教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培养教师队伍的过程中,以思政教育为例,为了兼具“高大上”和“接地气”,朝阳区持续组织开展中小学专职思政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不仅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涵盖思政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案例分析等多个方面的讲座与授课,更让朝阳区新生代教师力量在同备一节课、同上一堂课的过程中,深刻领悟“教什么”和“怎么教”。“朝阳区还建设了丰富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老师们通过调研、学习,提升思政教育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学生们在此开展丰富的校外实践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和了解社会。”朝阳区教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可以说,在朝阳,是高校教师、中小学各学科教师,以及行业专家、学者等共同凝聚了培根铸魂的育人合力。“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托举,把思政课办在天地之间,让朝阳教育的素材变得更宽、朝阳教育的场所变得更广、朝阳教育的样貌变得更加丰富,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朝阳区委教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 |
剩余140字
|